虽然距离北京只有半小时的车程,但这么多年却从未去过天津这个隔壁的城市。两个月前找了个周五,和X避开周末去天津转了转。虽然天津不大,但一个陌生的城市总能让我很兴奋。
天津站下车,恰好也是天津地铁的中心换乘站,投币式的单程票。环顾地图,把第一站定在了西南方向的天津大学、南开大学。
以小见大,仿佛看到天津人民的雄心壮志。
其实去南开大学只是顺便,正好X没吃早饭,忘记是舌尖还是什么美食节目介绍过的二嫂子煎饼果子,至今仍印象深刻。地方也很好找,鞍山道和卫津路交叉的路口向北便是。里面夹的可以是薄脆或者油条,北京常吃的都是薄脆便选了薄脆,回来听说好像天津更偏爱夹油条。味道不必多说自然是不错,想来遍布街边的煎饼果子大概都不会差吧。只是作为早餐而言,感觉份量有些过大,吃下一个绝对中午不饿。
向南前往南开大学,首先路过了天津大学,其实天大历史也很悠久,前身是北洋大学堂,回来一查才知道已有百年历史,还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985、211这些自然没有悬念,只是我们一提到天津大多只想到南开大学了。
天津大学校园里的一条路,名字略奇葩,沿着这条路向南可以前往南开。
南开的医学院,思源堂,最早是美国的一个基金会捐助兴建,七七事变期间曾被中弹损坏,建国前重新修复,目前由南开医学院使用,也是天津市的保护古迹。
逛了大半个校区,似乎没见到什么学生,倒是遇到了几拨旅游团。南门广场的主楼,几个毕业生在拍合影,看着真是无比羡慕。
时间临近中午,打算往中间的五大道走走,在马车驿站旁的居民楼前租了两辆自行车,事后发现这个决定还是很明智的,至少不用坐着马车为马粪的味道烦恼了。
五大道中间某个体育场的外围,空间的错落感。
成都道的桂圆餐厅,也是之前在知乎上看别人推荐过的餐厅。运气还好没怎么等位,进去后别有洞天,原来是把一大片的地下室打通了。芥末黄瓜。
黑蒜子牛肉粒,招牌菜之一,口味还不错,牛肉再嫩一点、油再少一点会更好。
八珍豆腐,同样是招牌菜,同样的大份量,口味偏淡,用料倒是丰富。
天主教西开总堂,也叫做圣若瑟主教座堂。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罗马式建筑,当然,这都是我回来之后查到的。
教堂内部,这里现在也是天主教天津教区的主教座堂。
教堂面积很大,当天并非周末,也没有活动,所以没什么人。
从西开总堂出来,沿着赤峰道一路向北,本打算去意式风情街,路过瓷房子的时候正是艳阳高照,正好进去转转避暑。
这里原是民国政府北京官员黄荣良的故居,收藏家张连志2002年买入后开始贴瓷片装饰,成了如今见到的样子。
厕所也是同样的风格,有些后悔没有进去看看,不知道马桶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正午的阳光很毒,晒得瓷片都发烫。
小矮马,表情略萌。
瓷房子有四层,每层都堆放着古董、家具。大概是没什么人维护,很多东西没有精心的安排布局,就那样随意堆放着。
很多名作在这里都有对应的“瓷片版”,密密麻麻一片片贴出来,仔细看还是很精致的。
有人质疑瓷房子的做法,虽说看起来是一种装饰,但毕竟原来的建筑是历史古迹。
楼梯的空间也没浪费,穿插着各种。
从里到外全被瓷器装饰,深藏于周围其它的现代建筑中不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房顶全部由瓷盘拼成,乍看上去有些密集。据说装饰在整个瓷房子上面的瓷片已经超过7亿片。
虽然整栋房子用瓷器装饰,但我觉得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更多体现在一眼看去大大小小各种瓷器堆叠在一起的震撼。
天津之眼,目前唯一一座建在桥上的摩天轮。在桥下这个角度看过去,更像是半个心。
临近黄昏,绕了一圈返回天津站。
向西走了一段时间,记不清是哪条路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吃晚饭的地方。
晚饭过后沿着海河返回天津站,一路上好像并没有什么让人兴奋与惊艳的地方,可能我们从开始就没有把这座隔壁的城市当作旅游目的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