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过程很艰辛,但还是得到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结果,顺利完成了今天的北马。
地图:https://www.runtastic.com/zh/users/joystyle-zhang/sport-sessions/1028670960
清晨5点准时起床,喝水、排空、洗漱、吃饭,5点40出门,等车的时候看到一位穿着比赛服的老大爷,就攀谈了起来。大爷79了,参加了十几届的北马,最好成绩是4小时多,去年因为比赛前5天刚从西藏回来,没有恢复状态只跑了5个多小时……因为要在天安门西下车和小分队集结,便提前下车和大爷告别。
首届全部全程的北马,感觉上人多了很多,匆匆忙忙存好包,热身等待出发。今年在号段的分界线增加了志愿者的人墙,用来隔离不同分组的选手。
虽然空气质量不太好,选手们的热情还是很高的。现在已经有种说法叫做“无雾霾,不北马”。没记错的话绿色和粉色的气球是官方的兔子。
唱毕国歌,发令枪响,等待陆续出发,此时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的,毕竟能感觉到今年的状态不如去年,也很担心跑不出自己满意的成绩。
因为和一个E区的队友一起跑,所以排在了D区的最后,过起点开始计时的时候,计时器已经过了9分多钟。
起点天安门,大家有说有笑。按照往年的经验,还是选择了6分40左右的起跑配速。
路过复兴门,今年的变化之一就是在长安街一直向西跑到新兴桥再向北,所以路况要相对好一些,即便如此,5公里时是基本不可能拉开距离的,所以依旧人山人海。
木樨地桥的爬升,上坡加下坡的距离差不多有一公里,桥本身不是很陡,加上又是起步阶段,所以感觉还好。
接下来的途中便没有拍照,跑到新兴桥的时候路面变窄,官方的收容车占了一半的路面还慢慢前进,堵了大约有半分钟才出去,有点影响成绩。前半程基本把配速稳定在6分35秒左右,路过补给站也不敢掉以轻心,即使不渴不饿也要补充一下,平均心率在150左右,整体发挥还算正常。
刚过半程,居然碰到了早上一起坐车的老大爷,大爷节奏控制的不错,看来前面跑的挺好,和大爷打了个招呼就继续加速了。和队友商量了一下,跑进5小时问题不大,有望冲击下4小时30分,就开始加速,配速提到6分20秒左右,心率也升到了170左右。前半程用了2小时20分,10点多的时候太阳出来更晒了,一直在追前面的兔子,按照跑进430的配速追了一段,发现居然是500的兔子,此时两人的心情是绝望的,但是只好依旧继续追啊追。
前面队友状态一直比较不错,甚至有一段时间是我在努力跟着他的节奏。30公里的时候,队友觉得腿不舒服(后来才知道腿有点抽筋),示意让我先跑,我就独自开始追赶,36公里的时候,等待我的不是撞墙,而是小腿抽筋,肌肉完全拧在一起迈不开步子,看了下时间比较紧没有停下来拉伸,弯腰揉了揉放慢速度继续跑。38公里处的科荟路堪比去年北马奥森的入口处——刚跑进来的人与已经跑出去的人在此擦肩而过,而前面折返的距离有将近两公里,此时大部分人的内心是崩溃的。折返过后,因为要通过计时毯,恰巧计时毯的位置和当时的步子不合拍,换了一下脚步又抽筋了,这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
前一天计算时间的时候,我算了下4小时30分钟(270分钟)跑完42.2公里的话,平均配速达到6分24秒刚好,后面因为抽筋,也一直在努力把平均配速提到6分24秒这个标准,可是我在接近40公里的时候才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实际跑的距离要比比赛的最优路线42.2公里多出800米,加上这800米的距离再跑6分24秒的配速就达不到430完赛了。此时内心再度绝望,加上后面缺水,烈日酷晒,只能咬牙冲刺,进入景观大道已经看到了终点,然而第三次抽筋,最后几乎是揉两下腿冲几步,完赛时我的手表和手机计时都是430整,最终官方净计时是430以内还是以外还没出来,所以特别没底。好在最终成绩出来,比430少了4秒的成绩冲过终点线,也算是不枉我的几次抽筋冲刺。
冲过终点线,想法和去年跑完是一样的,再也不想跑了……
领了奖牌和补给,因为终点人员密度太大,电话和网络各种不畅通,所以小分队各自回家,在出来后碰到其中一名队员,补了个合影。
北京马拉松35周年纪念奖牌,这一刻,一切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