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GPS运动手表,基本上一直被芬兰Suunto、美国Garmin和荷兰TomTom等几个大厂占据着市场。原本我这样的业余跑者,出门带个手机开着APP就能愉快地开跑了,无奈现在手机越做越大,电力却依旧犹如尿崩一般不堪一击……
去年开始,众多搭载着Mio光电心率监测技术的手表陆续发布,而光电心率监测技术经过市场的考验也被证明精度完全可用。于是在TomTom发布了增加蓝牙MP3功能的新款Spark后,我果断选择了实用的Runner Cardio。
打开四四方方的包装盒,红黑配色的Runner Cardio符合一切运动手表应有的特点——外形粗旷、设计简单,和Apple Watch、MOTO 360那样的精致彻底划清了界限。
不仅体现在手表本身,随机的附件也只有一根数据线、快速上手卡片、说明书、保修卡,如此而已。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Runner Cardio,一款专门针对跑步运动的GPS手表。表盘下方是TomTom这一代产品标志性的方向键,表盘和按键的角度很好的适应了手腕的弧度,不用担心佩戴的不适。
因为光电心率监测的原理,需要LED光电模块紧贴皮肤,所以表带需要以一个比较贴合的程度收紧固定,也正因此,表带上的开孔很密。密集的开孔另一个作用是能够保证相对良好的排汗,加宽的表带也可以保证佩戴的稳定。材质是柔软的橡胶,每次佩戴后免不了沾上很多汗水,直接在水龙头下冲洗是没问题的。
表盘和方向键是一体的,手表的操作完全依靠这四个方向键,整个操作基本遵循了“向左返回、上下选择、向右确认”的逻辑,很容易上手。按键的键程和回馈感都不错。
屏幕的素质只能用“温馨感人”来形容了,因为确实可以在2015年找到本世纪初期手机屏幕的感觉,分辨率只有144×168,屏幕右侧的区域可以点触,触摸后开启背光——那种昏暗且不均匀的背光,没错,我的第一部手机屏幕就是这样。
开机后的设置就很简单了,行货加入了简体中文的支持,其实常用的功能只有那么几个单词,即便是英文也没有大碍。
首次使用需要通过数据线连接电脑,包括注册TomTom MySports的帐号、更新手表固件、下载QuickGPS星历等操作,之后的操作就可以通过内置蓝牙在手机APP上完成了。当然,官方APP的体验并不太好,有消息说随着新版Spark的发布,TomTom MySports客户端会进行大幅更新。
机身背面是Mio的LED光电心率模块,启动后开始监测心率,同时搜索GPS信号。方向键的背面是连接数据线的金手指,在机身不脱离表带的情况下也可以连接数据线,这一点还算方便。
表带和自行更换,除了红黑,还有红白、全黑等配色,官方说明的续航是8小时,实际还没有跑过那么久,坚持一个全马没有问题,这已经是很大的满足了。
手表机身重量32g,加上表带的全部重量只有62g,相比手机,这个重量戴在手腕上毫无压力。机身具备50米的防水能力,日常出汗、冲洗都没问题。首次定位大约不到一分钟,配上QuickGPS的加成,以后的定位十分迅速,不到10秒就可以完成定位准备起跑。除了便携性上的体现,Runner Cardio的优势更表现在心率监测对训练计划的帮助,比如利用MAF训练方法设定一个心率区间,让心率保持在这个区间内进行训练能够有效提升能力。又如内置的间歇训练功能,直接设定“运动”、“休息”、“套数(次数)”这几个关键指标,然后跟着手表的提示出发就好。带着Runner Cardio跑了两次,稳妥起见手机装在腰包里同时用Runtastic记录,实测手表和手机的记录数据误差极小,而这两次跑步也没有再频繁打开手机查看数据,可以说完全满足了日常跑步的需要。
终于可以说说配套的TomTom MySports了,由于服务器位于荷兰,在大陆访问略显缓慢。网页版和APP差别不大,不同于新近的一些运动平台,MySports完全没有SNS的属性,属于非常简陋的水平——当然,基础的数据该有都有。如果需要导出GPX等轨迹数据,则必须通过数据线连接电脑。幸亏可以将数据同步至NIKE+等第三方平台,也正因此才弥补了TomTom MySports本身的不足。总体来说Runner Cardio是一块非常适合需要借助心率监测及有效训练计划用以提升能力的跑步爱好者的运动手表,如果只是平时健身而不参加比赛的话,选一款好用的APP我认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