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去年年底,年假还有4、5天,因为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做功课,于是继樱花季之后,又一次来到了日本。那次一旬、这次一周,目的地不同,心境也不同。这次办理了三年多次签证,因此要在东北三县停留一晚,因为不想走重复线路,大致选定了北海道入境、经宫城停留、东京出境的线路。今年开始日本三年签证的要求进一步放宽,东北三县扩大到东北六县,行程的灵活度也就更高了。
12月27日中午落地,虽然只是北海道的最南端,但函馆的低温还是让我有些意外——毕竟这里的维度和中国沈阳几乎相当,白天的气温也刚过0度。到达函馆的几天前,同在北海道的札幌因为暴雪导致航班延误,乘客被困机场……本地交通不像关东和关西那样已经联网,一张ICOCA卡搞定,还好准备了些上次没有用掉的硬币,搭乘巴士前往酒店。
在这个比北京更北的地方,感受到了久违的那种寒冷感——没错,就是那种呼吸之间,连空气都是冰的寒冷。对面这家距离酒店最近的超市,成了后来每天晚归前采购食品的固定一站。
酒店有些老,不过比起寸土寸金的东京来说算是比较大了。
位置还算方便,从窗口眺望不远处就是五棱郭塔,有些雾气,但是视野尽头还能看到一些白雪。
在路上首先被吸引的就是这些老老旧旧的电车,最早的有轨电车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也难怪不能用ICOCA卡。
站名、停车时间,以及车内注意事项同样充满了历史感,好似一座活动的博物馆。
没有了上下车刷卡的便利,就要学着用整理券买票了。看似复杂的设备,果然比我想像中要复杂……上车时取一张整理券,券上打印着供机器识别的条码(当然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条形码或者二维码),随着电车的前进,车头的电子显示牌上会提示从每一站上车到即将到站的费用,只要准备好相应的零钱,和整理券一并在下车时投入这台机器里就可以。如果没有刚好的零钱,先投入整理券,再插入大额纸币,机器会根据整理券上记录的上车位置,计算车费,自动找零,极为方便。
城市之中,也因为有了这些错综的轨道而变得有意思。
金森红砖仓库,始建于1909年,到现在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最初是为了函馆的港口储存物资的仓库。临海的一大片建筑群形成了现在的金森红砖仓库。
现在这一片仓库大多被改造成了商店,售卖一些工艺品、食品,和北海道的特产,还有一部分被改造成了餐厅。
八幡坂,一侧是函馆的港口,另一侧是函馆山,从山脚下的港口到山上,这中间的坡道就是所谓的“坂”了,所以见到以××坂命名的街道,大概也能猜出地形了。
时间已是傍晚,此时天空还没褪去蔚蓝,元町地区有很多不同的教堂,所以这边也叫做元町教会群,这是函馆教会。
大概是乌鸦吧,黑漆漆的一片落满在电线上,有那么一丝的恐惧感。
顶着北海道夜晚的狂风,搭乘缆车到达函馆山的山顶,相机的广角不够,实际肉眼看到的函馆夜景远比上面用手机拍摄的要漂亮许多。有计划前往的同学可以参考文末的函馆山索道官网,上面会更新每天的夜幕降临时间,以便赶上最佳的夜景欣赏时间。号称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另外两处是香港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
冬天吃冰激凌一度让我觉得是少数几件特别爽的事情之一,“猫舌状饼干的甜筒”,直译过来好奇怪的名字,原料是北海道本地鲜奶生产,味道确实非常让人满足,500円一支。好像现在北京也买得到了。
下了山已经有些饿了,照例是用tabelog寻找周边的食物,一家叫做Indokarekoike的咖喱点,招牌还打着“函馆名物”。
店里客人不多,老板和厨子也不紧不慢的在忙着。
点了一份比较招牌的咖喱饭,老板亲自打啤酒。
虽然屋外还是寒风刺骨,虽然这样的天气似乎是更配暖暖的清酒,不过似乎不怎么和咖喱搭……还是啤酒吧。
招牌的海鲜咖喱焗饭——看不懂菜单的名字,但看样子应该不会有什么出入了。卖相一般了些,味道着实还是很不错的。
酒足饭饱过后,依旧是搭乘电车返回酒店。
半天的时间,没有走太远。比起繁华的东京或大阪,充满古韵的京都,函馆似乎更像是一座内敛的海边小城,以至于像有轨电车这样有着百年历史却还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相关链接
金森红砖仓库:http://www.hakodate-kanemori.com/ch/
函馆山索道:http://334.co.jp/chs/
Indokarekoike:https://tabelog.com/cn/hokkaido/A0105/A010501/100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