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三周拆线过后,日常工作生活依然以卧床为主,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步恢复,坐立的时间占比也在慢慢增加。
脱拐
居家办公期间慢慢开始尝试脱拐,在家中的脱拐有着两个好处,一是对环境的足够熟悉,二是没有室外其他交通参与者。当然脱拐初期的跛行是无法避免的,只是居家生活没有那么大的影响罢了。拄拐的时候,双拐是代替术侧腿负重的,所以双拐是和术侧腿一起迈步。之后就慢慢开始尝试脱拐出门,在这个过渡期间,虽然还是双拐,但把双拐调整为左腿和右拐一起迈步、右腿和左拐一起迈步,这个过程实际上术侧腿已经实现了半负重(其实单拐也是半负重,之所以没有拄单拐是怕身体“适应”了这种左右不平衡让走路姿势变得难看)。这种过渡期的双拐持续了一周多就开始彻底脱拐了,这个阶段注意唯有一个“慢”,因为身体机能的反应是跟不上大脑的,只有慢下来才能让身体在遇到意外的不稳定状况时能够有足够时间作出反应。总的来说脱拐是建立在身体机能逐步恢复的基础上,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康复
术后五周的周末,第一次脱拐出远门,约了骨间康复的@掰腿老黄做了术后的康复评估,随后的第六周开始了康复。由于一个多月的制动,术侧的股四头肌、臀肌都已经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萎缩,康复主要以肌肉的恢复和角度的恢复为主。到康复诊所的时间则是康复师对进度的评估、对动作的指导,还有对髂腰肌、阔筋膜张肌等紧张肌肉的手法放松,以及使用超声对手术部位的消炎处理等等。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着,直到第九周时我去了趟公司,因为办公室所在楼层出现了一例新冠肺炎病例,我们也就成了密接人员,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居家隔离,原计划康复诊所的线下康复以及术后三个月的核磁及复查都只好往后推迟……先独自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力量练习。
复查
解除居家隔离后第一时间约了术后三个月的核磁检查,顺便也约了未术侧的核磁,想看看有没有损伤。因为北医三院放射科的核磁通常都要排队,等拍好核磁已经是5月底,也就是术后三个半月的时候。有了术后拆线时学到的经验,在没抢到徐大夫号的情况下,在最近一个周三的出诊日一早去排队,到五层运动医学门诊时刚过7点,因为疫情管控的原因患者不多,想着运气好的话也许能加到下周的号,也不算太耽误事。
料到人少却没料到人这么少,徐大夫直接给加了当天上午的号,当我下楼取了片子回来时,刚好已经到了我的号。徐大夫看了术侧术后三个月的片子,盂唇和关节囊的愈合都很正常,但是核磁显示还有积液和肿胀,说明还有炎症。而未术侧的片子显示也有轻微盂唇损伤,同时炎症的高亮信号比起术侧更明显一些。总的来说恢复比较正常,力量练习要在控制炎症的范围内合理进行,未术侧没有症状继续保守。
右侧髋关节矢状面核磁共振,从左到右依次是2021年12月术前,2022年2月术后次日,2022年5月术后三个月。术前的胶片十点钟位置能看到一些损伤,实际对应到身体是髋关节的前上部位,虽然看起来只有一点点“毛刺状”,但据说关节镜下看到的实际损伤都要更严重些,当然此时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和后面的臀肌都还算是饱满。术后次日的胶片很有特点,损伤的盂唇缝合了,手术入路经过的皮肤和肌肉“混杂”着不少高亮信号,应该都是术后水肿的表象,实际当时大腿也肿的像个大馒头一样。术后三个月的胶片里肿胀的肌肉基本恢复,仔细看缝合后的盂唇中间有一条黑线分层,应该就是愈合中的形态,不知道再过一段时间会不会逐渐消失,肌肉相比术前明显单薄了许多,臀肌尤为明显。
左侧髋关节矢状面核磁共振,上方和下方有着比较明显的损伤,结合近期观察到关节活动时偶尔能感受到的弹响,应该就是这两个位置的绞索导致,不过目前始终没有疼痛症状,便也没有手术的必要。短期目标是撑过这段右髋的恢复期,代偿但不能让损伤加重。长期目标是右髋恢复后逐步再分担回原本的功能,两侧一起加强力量回归运动。
解除隔离后的康复
在我解除居家隔离的时候,北京的多个区因为新冠肺炎病例数上升相继开始执行居家办公的政策,位于海淀区的康复诊所也暂停了一段时间,距上次来康复诊所已有六周有余,端午假期终于恢复了线下的康复。不过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力量练习还在坚持,针对核心的卷腹、平板支撑,针对股四头肌的静蹲,针对髋踝力量的站姿后抬腿、臀桥、负重提踵等等一直没有中断,可能也因为练的有点多导致核磁显示炎症一直没有消退。
除了力量练习,这段时间还尝试了短距离的7分配速慢跑,尝试过两次几百米的距离后,打算“摸一摸”近期的上限,于是在一个周末清晨去公园步行的过程中,试着重复了两次“走2KM跑1KM”的强度,全程6KM下来虽然不至于疼痛,但也能感觉到关节的压力有些大,恐怕已经是我近期的上限了,果不其然接下来的一天内明显感觉到有些炎症反应,应对措施除了减少活动量还有增加冰敷和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待炎症得到控制后,计划再维持一段时间低于这个负荷上限的练习,之后再看情况考虑加量。为了摸索这个疼痛的临界点,我又尝试过步行一个半小时大约一万步的运动量,虽然绝对步数超过了上次的6KM跑走结合,但疼痛反应却减轻了不少,变成了长时间运动后的臀肌酸痛。可见诱发炎症反应的因素更多来自对关节的压力而非关节活动的时间。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应该会继续以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继续康复,激进不冒进。
病友现在感觉如何? 有没屁股疼和膝盖屈曲疼问题?
本人非常瘦小 因疼痛一年几乎没运动都坐或躺着
考虑术不术
工作原因需要久坐,目前久坐难免还会疼痛,需要时不时的起来拉伸,膝盖没有问题。
制动 -> 肌肉萎缩 -> 对关节的保护及关节稳定性下降,我觉得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能否正常参与日常生活和运动我觉得是保守成功的标准,一味的制动反倒会适得其反。
感谢回复,希望你越来越进步。
你说的对,对生活确实影响。
医生说cam 要磨一点骨, 还要放牛皮在关节馕外固定。貌似有点bddh,也没搞懂。好像现在有可吸收钉,但是我医生说好像是不吸收的那种,线的话我看到大部分网友都没有说到有可以吸收的线。
就是很怕磨骨的部分,过程这里医生都好像提倡全麻。
请问医生有说做了手术如果平时很注意,可以保持几年 不知有无期限限制。 我看国外说15年什么的。
都是病人的担忧。
1. BDDH的话,CE角会偏小,髋臼的覆盖也会相应地少一些,所以盂唇会承担一部分髋臼原本的负重功能,这也是BDDH患者盂唇容易损伤的原因之一。牛皮放在关节囊外是起到加固的作用吗?这个我倒是没有听说过。这两年的手术大多都会对关节囊做额外的紧缩处理,也是为了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2. 我的手术使用的是可吸收钉,不可吸收的话是钛钉吗?如果没有骨质酥松的话,钉子的材质没什么影响。线的材质对手术本身也没什么影响,有些女士比较在意疤痕,可以跟主刀医生提前沟通能否换成可吸收材质的。不过关节镜手术本身伤口不大,我觉得手术线的材质影响没那么大。
3. 我在北医三院做的手术,腰椎没有问题的话默认是腰麻,好像听说有些人对麻药的反应比较大,所以全麻与否应该也可以提前和医生沟通的。
4. 至于术后能够保持多久,我觉得医生不会也没办法给出一个准确的评估,每个人情况差异巨大,年龄、体重、运动习惯、手术的处理……这里的变量太多,而且这个手术本身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无论是保守成功还是手术成功,都是为了让日常生活和运动早日回归正常,太多的担忧对当下的生活本身也是很大的影响……
非常谢谢您详细的回答, 希望大家都会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