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报人

应该是“旧文”的最后一篇,想必同学们也对这些滥竽充数的幼稚文字看够了。好在那两年写的并不算多,挑来选去合适现在发出来的少之又少。开始写博客是2005年,反倒是2002年到2005年期间没有留下什么文字,仔细回忆了一下,似乎那两年为数不多的文字要么是语文功课,要么是和红颜之间的书信往来。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一篇的两段文字好像都是戛然而止,当年的思绪竟是这么的跳跃?

旧文:报人

报人

序:如果说报纸是装满信息的车辆的话,那么卖报人就是连接报社与读者的桥梁。

我爱读报,《北京晚报》、《精品购物指南》我期期必读,从未落过一期,而大部分报纸都是直接从报摊购买。因此,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他们——报人。

据我观察他们是个三口之家,父母五、六十岁,儿子三十多岁,以卖报为生。

我刚搬来时就见到他们天天卖报,至今依然如此。

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我偶尔能看到他们买一些便宜的冰棍吃,吃冰棍的过程可能只是漫长卖报过程中的享受。

有一次,晚报的叫卖声刚刚响起,我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楼下,因为报纸刚来,所以买的人很少。我把两块钱递了过去,卖报的叔叔看到两块钱,迟疑了一下,又看了一下手中仅有的5角钱,似乎有些窘迫,又突然想起了什么,在车筐的角落中拿出了一个1元的硬币,递到了我的手中。我忽然感到了什么,甚至有些责备自己为何不带些零钱来买报。

他们家并不富裕,那个叔叔至今好像也没有结婚,夏天总穿一件T恤,像是某个品牌促销时的奖品,一个大短裤,一双磨破了的布鞋,衣着朴素、平淡。戴着一副眼镜,胡子总是刮得不很干净,他总是少言寡语,很少叫卖,我觉得他并不安于现状,可生活使他无能为力。

他的父母好像在居委会担任着什么工作,可能可以补贴家用,也可能是义务服务,总之,我祝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过得有滋味。(10年之后注:十分不解,为何会话锋一转祝他们生活有滋味?)

他们也是个三口之家,但是外地人。两人二、三十岁,他们的孩子只有几岁,还没有上学。

他们的报摊很全,所以我们原来都喜欢在这选杂志、报纸。他们也搬了好几次报摊,但总是在我们这一片,现在在3号院门口,他们很会选,3号院人流大,更贴近居民。

2002-1-21

其实我挺后悔没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最近总爱翻过去写的东西,寻着当时的笔迹,就好像通过时光机回到过去,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和第一人称的思考审视着正在离我远去的青春。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