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门诊已经过去了四个月,转眼也到了术后三年的时间点。门诊前的两天已经提前拍好了核磁,这次门诊的目的是最终和徐大夫确认下是否要手术、以及如果手术的话大概方案和时间点。
运医门诊依然人满为患,排到我的时候已经快10点。作为三年有余的老患者,进门后徐大夫也认出了我,问诊的同时看着前两天刚拍的核磁。核磁显示水肿区域没有明显好转,而且我的体感也是如此,于是没有太多犹豫便做了再次手术的决定。顺便带着几个问题咨询了徐大夫,首先是封闭实验的必要性,由于这次不同于盂唇损伤,核磁和症状都比较确定也就不必再进行封闭实验了。在我之前有一位类似症状的男性病例,但症状要比我更严重些,徐大夫说他进行的是水肿区域清理的手术,而对我的情况打算同时进行髂胫束的移植,徐大夫说类似病例样本量太少,术式也在摸索,希望髂胫束的移植对功能的恢复更有帮助。因为之前也在关注落日赛道赵可距骨软骨的手术进展,比较新的技术比如微骨折、干细胞移植、PRP等技术也一并咨询了徐大夫,大夫的反馈是没有明确效果所以不用过分相信这些。其实早在新年后就找过一次徐大夫,那时还没有确定要手术,但想着如果手术还要排队,就不如先约上,当时大夫说不必太急,到时可以插个队,所以这次就把手术定在了大约一个月后。
矢状面的结果,看起来范围又有些发展,因为拖的时间实在有些长,恐怕再这样下去自愈的机会恐怕也不会很多。
水平面的结果,也是差不过的状态。门诊的时候徐大夫说术前应该还会再拍一个薄层的核磁,之前在23年11月底也拍过一次,这次应该是为了更准确的定位手术范围,顺便问了下大夫需要清理的范围有多大,徐大夫说大概是一个平方厘米,也就是差不多小拇指指甲盖那么大的一个伞型的区域。至于移植的髂胫束,也会用钉子再固定上去,如果几个月后移植的髂胫束组织没有被吸收,会对关节功能有一定的补充。
四月更新
距离上次门诊已经过了一个多月,4月1日的傍晚接到了三院运医二病房的电话,通知我最早可能3日入院、7日手术。不过20分钟后又有了新的消息,因为手术相对复杂所以又往后挪了一周,也就是周五11日入院、次周一14日手术,手术的准备虽然不能说是轻车熟路,但也了然于胸。和住院医师咨询了下,第二天一早去找邵嘉艺大夫加了个号,进行了「术前免疫八项和生化组合」的血检,接下来的一周多时间就要准备手术了。有了之前的经验,未来一个月都会处于行动不便的状态,所以把家里上上下下的不少事情都提前准备了一番,比如橱柜下面净水器的PP滤芯提前做了更换,比如自己家、父母家和姥爷家的风扇也提前装好,还有床单被罩以及冬衣的收纳整理……类似可预见的又需要爬上爬下才能完成的事情,仿佛在给自己“安排后事”一般。万事俱备,只待入院。